文化交流
墙
发布时间:
2019-01-14 15:49
每每去日本,我都特别享受那里的大街小巷,并不豪华与宽阔,但显得那么的自由与友好,让人有特别的亲近感,除了自由就是便捷,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,从一个建筑到另一个建筑,都是那样的方便。原来日本的城市与乡村,不管什么建筑,一律没有围墙。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墙,但绝没有门加以隔离与拒绝。东京市政府大楼是这样,各种神社包括靖国神社是这样,连乡村的别墅也基本没有用来封闭的墙。即便有墙也只是一两面,是为了美观,必定有一面是敞开的,门是基本没有的,即是说这种墙不是用来隔绝的。
没有墙的世界是美好的,不会错路绕道,也不会此路不通,更不会有被怀疑感与歧视感,你与相视而过的建筑,不会陌生,不会有冷漠感,因为,没有那堵冰冷的墙。那堵隔着友情、隔着微笑、隔着信任的墙。一切就显得和谐而融洽,也少了些许纷争,更节约了大量城市空间,因为,空间是共享的而不是独占的,所以,通畅而顺达。
但墙在国人心中那是重要的,不可忽视的甚至致高无尚的,因为,墙不仅是安全,更是地位,是屏障,是保护,也是财富的象征,比如深宅大院,铜墙铁壁,红杏出墙等成语都说出了墙的存在的意义。政府的墙还是威严的象征,是权力的象征,也是不可侵犯且高高在上的张显。
我时常思考墙的问题。在中国最著名的墙应是长城了,横跨几千里,历时几千年,建墙的初衷是阻挡入侵,但历史事实将这个初衷辗得粉碎。还有海上长城仍然没能有效防止倭寇的侵扰。倒是桐城的两堵墙隔出一条六尺巷,那是宽容的象征而千古传颂。
欧盟在没有成立之前,国与国之间也是有墙的,那叫边界,那墙上的门就叫海关。人们的流动只能从这堵墙上的门即海关经过,否则就是犯规。欧盟成立后,墙没有了,那墙上的门即海关也没有了。可欧盟获得的是国与国间,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便捷,是信任与发展。是共荣与共赢。并没有引起人们想象中的混乱。
与此对应的是印度。无论酒店,商场还是公园,不仅有高高的墙,阴森的门,而且门的两边都是荷枪实弹的守门人。可大量的事实显示,印度并没有因为高高的墙,因为阴森的门,荷枪实弹的守门人而变得安宁。
世界上最著名的则是那堵柏林墙,柏林墙倒了,却诞生了一个强大的德国。而那堵墙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,不断地吞噬着无数想往美好生活的人的生命。那堵墙是贫穷与繁荣的分界,甚至可以说是天堂与地狱的鸿沟。
有形的墙,由砂与石构成,看得见摸得着,尽管生硬而冷淡,但总是可以麻烦点绕开的。真正的可怕是无形的墙,人与人的墙,人与组织的墙,党与群众的墙,人民与政府的墙,国与国的墙,民族与民族的墙,无形的墙往往是无法逾越的鸿沟。因为像空气无处不在,而又像尘埃无可寻找。可以说,国与国的战争,物欲的力量是主因,但无形的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无形的墙,是社会管理成本高起,社会混乱的重要源头,而人与人的纷争则更多是因为无形的墙,一堵堵心墙,一堵堵灵魂之墙。
有形的墙是外表,无形的墙则是内在,美好社会的建设应从拆墙开始,要拆有形的墙,更要拆无形的墙,拆掉隔膜人间真情的墙,拆掉一堵堵有碍信任的墙。
我一直怀疑墙的作用。其实墙的作用仅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假想中。而真实的社会,墙的作用并没有实现建墙的初衷。
文明社会里,墙是个与文明对立的符号而存在,建设真正文明的社会应从拆墙开始,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。